发布时间:2025-10-15 18:13:57    次浏览
来源:deeptech(ID:mit-tr)欢迎来到Asgardia!10月12日星期三,巴黎,一个由研究人员、工程师、律师和企业家组成的国际集团宣布在太空中建立了一个国家,并以挪威神话中奥丁神统治的天空命名。虽然Asgardia还没有任何土地,但它已经开始招收公民。任何人都可以申请成为这个国家的公民。目前,Asgardia还在网上征集国旗、国徽和国歌。首批公民限额为10万人,申请请点击:http://asgardia.space/citizenship DT君已经注册了,是第22338个公民!Asgardia背后的航天专家团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加拿大、罗马尼亚、俄罗斯和美国。按照建国计划,他们首先将在18个月内,即2017年发射一颗机器人卫星,以纪念人类首颗人造卫星(俄罗斯制造)升天60周年。然后,他们将在太空中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空间站(大约容纳10万人)。人们将在这个空间站上生活、工作并建立自己的法规。按照Asgardia的计划,他们将进行太空采矿并同时“将民主撒向太空”。此外,这些创始人们还有一个终极目标——建立一个人类最先进的“地球护盾”,以保护“地上”的所有生灵免于来自“天上”的伤害,其中包括太空碎片、日冕物质喷射和小行星碰撞等。 Asgardia永久空间站假想图Asgardia的发言人Timothy Wild没有公布专家团的名单,但是从各种现有的材料来看,以下五个人必在其中:Lgor Ashurbeyli—— 俄罗斯Aerospac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AIRC)的创始人,联合国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新主席;David Alexander—— 莱斯大学航天系主任;Ram Jakhu—— 麦吉尔大学航空航天法系主任;Joseph N. Pelton—— 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与先进通讯研究所(SACRI)所长;Dumitru-Dorin Prunariu—— 罗马尼亚宇航员。其中,俄罗斯商人和纳米科学家Lgor Ashurbeyli是整个项目的领导者,其本人也是一颗耀眼的“太空明星”——除了上述职务以外,他还于2013年在维也纳成立了航空航天国际研究中心(AIRC),并出版了著名的太空杂志《Room》。他在昨天的记者招待会上说:“Asgardia是一个具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是未来联合国的一员。” Ashurbeyli表示,目前这些注册了的公民将仍然居住在地面上,只不过们在保持他们原本的身份的同时又会多出一个身份——Asgardia公民。当公民申请超过10万人以后,Asgardia将正式向联合国申请席位。另一位创始人Ram Jakhu则在之前的采访中表示:“尽管留恋地球是人类的本性,但是地球上的资源迟早都会耗尽,所以必须有人走向未知的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就好像当初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样。”在被问及Asgardia和国际空间站(ISS)的区别时,Jakhu表示,ISS只是一个“合资公司”,并不是一个整体,而Asgardia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最新的太空国家Asgardia计划明年发射卫星,以保护地球免受空间垃圾,小行星和太阳风暴的侵袭。关于Asgardia的合法性问题,是目前各方讨论的热点。根据《Science》杂志的推测,这个项目似乎是为了避开“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的监督。因为按照这个条约的要求,各国有对其领土上发起的任何太空活动进行监督的义务,对发射器和卫星可能在太空和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造成的任何损害负责。因此,“通过创建一个新的太空国家,私人企业、创新空间和太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支持人类摆脱现存的国家严格限制。”此外,另一家媒体《Business Insider》已经就Asgardia的合法性问题询问了联合国外太空事务办公室(UNOOSA),但还没有得到回复。目前,Asgardia还未得到联合国或任何国家的认可。接下来,DT君将就现有的资料和信息简单分析一下,这个史无前例的“太空立国”计划到底有多少可行性。资金对于任何一个太空计划来说,资金是所有一切的前提,就目前来说,Asgardia没有公布他们的筹资状况。按照发言人Wild的说法,他们对18个月内发射卫星的计划持有“绝对的信心”,然而,目前的筹资还没有完成,至于怎么筹款,也没有相关信息。根据现有的卫星发射成本,我们不难估算出,Asgardia的“硬件”首秀的花费可能是数千万美元,而后续计划则至少需要几十亿美元,甚至更多。以下一些数字应该能给大家一个更为直观的感觉。 一枚拳头大小的“纳米”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成本加在一起大约为几百万美元。 目前最便宜的轨道运载火箭(SpaceX 的 Falcon 9)一次“包箭”的花销约为6千万到6千5百万美元。 国际空间站的总造价大概是1千亿美元。 技术其实以人类现有的太空技术(火箭、载人太空船以及空间站);再加上Asgardia要建造的只是一个在地球轨道上的永久空间站,而并非什么可以进行星际穿越太空堡垒,Asgardia的计划只要资金充足,并不存在什么非常难以攻克的技术瓶颈。在DT君看来,真正的技术难点倒是在于Asgardia的地球护盾计划,因为这方面的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世界上的太空机构和军事组织甚至还没有弄清楚如何防止自己的卫星互相碰撞,就更不用说从尺寸可能有一个城市大的小行星手里保护地球了。然而,不同于伊隆·马斯克的侃侃而谈,Asgardia在技术细节上保持了沉默。Asgardia发言人Wild表示,他们当然已经考虑了技术细节,但是目前还没有做好对大众公开的准备。不过,Asgardia至少说对了一点,去他们那里的风险要比去火星小得多,而且你如果不喜欢,回来也会容易得多。参考文献(略)相关阅读:奥巴马:美国计划2030年送人类上火星 北京时间10月12日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在CNN网站发布文章称,美国政府将在本世纪30年代到来之前将人类送上火星并安全返回。在文章中奥巴马提到,除了各领域的顶尖专家,美国还有上千个商业公司在从事航天研发业务。接下来两年中会首次有私人企业送宇航员去国际太空站。在为CNN撰写的一篇社论文章中,奥巴马公布了他为太空探索设立的短期目标:执行前往火星的载人航天任务、让宇航员安然无恙地返回地球,以及实现长期居留的“雄心壮志”。本周五,奥巴马将于匹兹堡出席白宫前沿问题讨论会(White House Frontiers Conference),届时“科学家、工程师、创新人士和学生”都将出席,共同探讨未来的前沿问题。奥巴马在社论中指出,要想实现火星之旅,需要政府和私营创新企业的共同努力。此外,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私营企业的宇航员将首次被送上国际空间站。诸如此类的努力,再加上深空定居所的建设,将帮助科学家逐步积累起所需的知识,帮助宇航员在地球轨道之外的环境中生存。“为了翻开美国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我们已经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在本世纪30年代之前,把人类送上火星,然后再让他们安然无恙地返回地球;同时还要抱有更大的雄心壮志,有朝一日让宇航员在火星上停留更长时间。”奥巴马写道。奥巴马指出,美国如今几乎每个州都有私人太空探索领域的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1000多家。在这篇社论发表之前,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霍尔顿(John Holdren)和NASA官员查尔斯·博尔顿(Charles Bolden)刚刚在博客上发布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与太空定居相关的最新举措。他们在文章中指出,近日有六家公司由于为NextSTEP项目(Next Space Technologies for Exploration Partnerships)研发系统而获奖。“这些太空居所将进一步演化为特制的太空飞船,可以在长期太空任务中供宇航员生活和运输之用。”霍尔顿和博尔顿解释道。两个月前,这些公司被选中,开始为深空探索任务生产原型机。奥巴马总统和NASA官员都期待着挑战“下一个目标”,希望美国能够为未来的探索任务铺平道路,并延长在火星上居留的时间。“如果我们能进一步确立太空探索在这个国家的领先地位,我们不仅能从相关领域、如能源、医学、农业和人工智能中大大受益,”奥巴马总统解释道,“还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自身,并从中受益无穷。” 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到本世纪30年代之前把人类送上火星。在为CNN撰写的一篇社论文章中,奥巴马公布了他为太空探索设立的短期目标:执行前往火星的载人航天任务、让宇航员安然无恙地返回地球,以及实现长期居留的“雄心壮志”。图为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火星。 奥巴马在社论中指出,要想实现火星之旅,需要政府和私营创新企业的共同努力。此外,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私营企业的宇航员将首次被送上国际空间站。以下为文章内容:我最早的回忆之一,就是我坐在祖父的肩头上,挥舞着小旗子,迎接宇航员们返回夏威夷。在那之后,又过了几年,我们才成功登月;又过了几十年,我们才向火星上发射了一台登陆器;又过了一代人的时间,国际空间站拍摄的照片才得以出现在社交媒体上。 而时至今日,我对太空项目的惊奇之心仍与童年时无异。它代表了人类性格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巧妙的技艺,不断挑战可能性的极限,并争先恐后地去实现它。我们赢得了这场太空竞赛,不仅对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激励了新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让美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因此,在我首次以总统身份向美国人民发表致辞时,我曾发誓说,要让科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我任期的头几个月中,我们做出了迄今为止在基础研究上给出的最大一笔单项投资,我还来到了肯尼迪航天中心,呼吁大家一起使太空项目重新焕发生机,进一步探索我们的太阳系,并更加深入地研究宇宙。 在那之后的几年间,我们重振了NASA的科技创新精神,延长了国际空间站的工作寿命,并向未开发领域的太空企业投资,从未帮助美国私营企业创造出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仅仅在去年一年当中,NASA就实现了几大壮举:在火星上发现了液态水、在木星其中一颗卫星上发现了冰的迹象、还给距地球30亿英里(约合48亿公里)之遥的冥王星拍摄了高分辨率照片。我们的太空望远镜成功找到了一些类地行星,我们还开展了一些与小行星有关的新任务,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如何保护地球、免遭小行星的攻击,其中一项研究还让我们对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有了更好的了解。我们已经飞掠了太阳系中的每一颗行星,别的国家都不曾做到过这一点。此外,我们还在不断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本周,我们将在匹兹堡召集一些美国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创新人士和学生,一起设想我们该如何继续进步下去,并找到下一个挑战的目标。仅仅五年以前,在全球商业火箭发射市场上,美国企业还被人拒之门外。而如今,多谢各位美国人的兢兢业业,我们已经占领了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在全美将近50个州里,已经有超过1000家企业正在开展私人太空探索工作。 为了翻开美国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我们已经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在本世纪30年代之前,把人类送上火星,然后再让他们安然无恙地返回地球;同时还要抱有更大的雄心壮志,有朝一日让宇航员在火星上停留更长时间。要想实现火星之旅,政府和私营创新企业之间需要展开进一步合作,而我们已经在这方面着手努力了。在接下来两年内,私营企业将首次把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而下一步便是飞出地球的轨道。我在此怀着激动的心情宣布,我们正在与商业领域的合作伙伴联手,共同打造新的太空居所,供宇航员在深空中执行长期任务时生活。这些任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能在距离地球多远的地方生活——如果我们要开展前往火星的长途旅行,这些信息都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为纽约时报撰写了登月报告的记者约翰·诺伯·威尔福德(John Noble Wilford)后来写道,火星对我们的吸引力“比地心引力还大”。如果能到达火星,那将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一步步地来。我们的学生每次迈进教室、学习知识,都是一次微小的进步。科学发现得来不易,它需要经历长年累月的测试和耐心、还需要整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艾森豪威尔总统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1958年,差不多就在他创立NASA的那段时间,他还向科学和数学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正因为如此,我才因为我们在STEM教育(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中取得的成就而自豪。有史以来第一次,每年都有10万名工程师从美国的学校中毕业,而我们也正在实现我设定的、在十年内训练出10万名卓越的STEM教师这一目标。 当阿波罗号上的宇航员在太空中回望地球时,他们意识到,虽然他们的任务是探索月球,但他们“实际上也发现了地球”。如果我们能进一步确立太空探索在这个国家的领先地位,我们不仅能从相关领域、如能源、医学、农业和人工智能中大大受益,还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自身,并从中受益无穷。有朝一日,我希望也能让自己的孙辈坐在我的肩头上。我们仍会满怀好奇地凝视夜空中的繁星,就像人类自古以来做的那样。但到那时,我们将不是等待勇敢的探险者从太空中归来,因为我们知道,由于我们现在所做的决定,他们前往太空并不是进行短期拜访,而是长期地停留——并通过这种做法,让地球上的生活更加美好。来源:新浪科技、科技快报网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预见2016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